计划设计步骤
(一)需求评估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又称健康教育诊断,包括内容: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及管理与政策诊断。
1.社会诊断:评估目标社区或人群的生活质量;确定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了解目标社区或人群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健康相关的政策、社区资源。
2.流行病学诊断:在社会学诊断确定影响健康问题之后,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明确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明确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最终确定优先干预健康问题的分析过程。
3.行为与环境诊断:确定影响健康的行为与环境因素,以及确定应该优先干预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因素;如法规制度、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
4.教育与组织诊断:分析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和环境的因素,从而为制订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在PRECEDE-PROCEE模式中,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分三大类: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
5.管理与政策诊断:核心是评估开展健康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包括组织资源、外部力量,以及政策环境。诊断中,主要从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设备、技术力量,)和组织间(其他机构的经验)两方面进行分析。
6.确定优先项目: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中,确定应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和干预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优先的健康教育项目。
(二)确定健康教育目标
总体目标:又称计划的目的,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
描述项目总体上的努力方向。例如,在全人群控烟健康教育计划中,其总目标可以提出:减少由于吸烟造成的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
具体目标:又称计划的目标,是对总体目标更加具体的描述,用以解释和说明计划总目标的具体内涵;为健康目标、行为目标、环境与政策目标,以及认知目标四类。
1.教育(认知)目标:如:在项目执行三年后,使项目地区85%的成年人了解正常的血压水平和血脂水平。相信改变高危行为有助于控制血压。
2.行为目标:如在项目执行三年后,使项目地区75%的成年人能做到每年测量一次血压能遵从医嘱服药。
3.健康目标:如在项目执行三年后,使项目地区成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80%。
(三)制定干预策略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方针、战略,在一定高度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每一项具体干预活动的指导思想。可分为以下几种:
1.教育策略:核心是教育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认知和技能,既作用于倾向因素,也作用于强化因素。如:电视节目、发小册子、入户指导、义诊、张贴宣传画等。
2.环境策略:作用对象是影响行为的促成因素即物质环境、条件,从而使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意愿得以实现,如:在某企业实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食堂提供低脂、低盐的食物,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一些锻炼设施等。
3.政策策略:政策可以支持并促使这些行为得以实现,还可以通过影响资源配置、环境改善从而促进健康行为,如:调整工作时间的政策、实行工间操制度、轮班制度,确保员工有时间做运动。
考点:计划的实施与评价
一、计划的实施

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是将科学的计划落实为具体操作的过程,是健康教育项目耗费时间最长、动用经费和人力最多,是一个多部门合作,协调行动的复杂过程,也是健康教育项目实现其目标的关键。
完成内容:
1.制订实施的工作时间表:内容、指标、时间、人员安排经费设备。
2.实施的质量控制:目的是确保项目各项活动的质量都达到要求,符合质量标准。
3.组织机构建设:具备良好技能的人员,多部门合作、组织保障以及政策环境的支持。组织网络(执行机构、组织间协调、政策与环境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实施人员培训:人员具备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项目管理知识与技能。
5.设施设备与健康教育:体检设备、培训设备、日常办公用品、传播材料、交通工具等是保证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计划的评价
评价内容与指标

1.过程评价:起始于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穿计划实施的全过程。着重关注于项目是否按计划的数量和质量执行,开展群体健康管理(企业、单位或社区)时常常会用到。包括:哪些个体参与了活动?哪些干预策略和活动?活动是否在按计划进行?计划是否做过调整?为什么调整?是如何调整的?目标人群对干预活动的反应如何?是否满意并接受这些活动?目标人群对各项干预活动的参与情况如何?
2.效应评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所采用的指标包括:卫生知识均分、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率)、健康信念持有率、行为流行率、行为改变率等。
3.结局评价:着眼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变化。
健康指标:如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等生理指标,人格、抑郁等方面心理指标。

 

 

 

 

下一篇:健康管理师- 常见慢性病考点​